新闻中心   
·**近公告
·行业动态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0431-84056666
手机号:19390022888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石头口门水库渔业有限责任公司
  
**近公告  
 
 
神奇冬捕
 时间:2010/1/5  作者:  信息来源:

    为什么充满经验的渔把头能望穿看不到边际的冰面,发现鱼群在冰层下洄游的路线?为什么几万公斤的鱼能穿过一个小小的冰洞,破冰而出?不破坏冰面,800米长的鱼网又是怎样在冰下穿行?有着几十年冬捕经验的渔把头讲述了怎样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冬捕故事?冬捕文化背后蕴藏着多少民族风俗和历史传说?12月26日,冒着数九严寒,记者探营石头口门水库冬捕现场,观看神秘的祭湖、醒网仪式,听有25年经验的渔把头讲述冬捕的传奇故事,追溯冬捕文化背后的传统风俗……爬冰卧雪全程体验隆冬中神奇的冬捕。
  神奇冬捕
   26日一大早,记者就来到了石头口门水库。渔工们向记者介绍了冬捕的每一个环节:祭湖醒网、选鱼窝儿,凿入网口、出鱼口,电动穿网机下网,凿冰眼引导,出鱼口网头全并、起鱼。渔工们介绍,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决定着冬捕的收成。
    冬捕前,湖面雾气笼罩,寒气逼人,参加冬捕的40多名渔工庄严虔诚地站在冰面上。随着祭祀活动的开始,鼓声、音乐声响起。祭祀人群绕着冰面前行,当鼓声、音乐声减弱时,一名带头人带领祭祀人群向供桌走去,在他的带领下,大家依次点香,举香向湖面祭拜。
  在整个祭祀过程中,大家口中一直在念祭湖词。表示向湖水索取时,人们表达知会和感恩。祭湖仪式结束后,再将渔网展开,然后祭祀人群再拿起酒,缓缓洒向渔网,唱起醒绳谣。

    祭祀活动大约一个小时,石头口门水库的祭湖活动让人感觉清澈质朴。一名参加祭祀的渔工表示,祭祀过程中感觉到大自然确实有一种力量,让人感觉到一种虔诚的敬畏。
    没有任何的机器辅助,就是凭着经验和记忆,渔把头经验是冬捕收获的关键,渔把头拥有一双锐利的眼睛,仿佛能看见冰层下鱼群的游走。
    正式下网前,充满经验的渔把头带领着40多个渔工和两台拖拉机在冰面穿行。走过多圈后,渔把头在一处冰面站住,将彩旗插入冰面。然后渔工们沿着指示一路插旗,当冰面上的小三角旗形成一个大大的椭圆形时,渔把头就圈定了鱼群丰富的“鱼窝”。之后,渔工们用冰穿打出入网口和出鱼口,随着两个洞口的呈现,冬捕行动才拉开序幕。
    很多人认为,冬捕很简单,凿开冰窟后,鱼就会上来吸氧,下网捞鱼就是。实际上,冬捕并不是这样简单,它有着一整套透过冰层的下网技巧。
    天色未亮,石头口门水库的冬捕队伍就开始工作了。首先将800米长的渔网分成两片,分别从长方形约1.5平方米的入网口的两端放入冰层下的水中。为了能拉动冰层下的渔网,渔工们要借助穿网机和金属探测仪。穿网机是电动的,机身上有个小型螺旋桨,像个“小潜艇”一样。靠穿网机在冰层下的航行拉动绳索,然后再带动系渔网的钢丝,拖动渔网在水中前行。当穿网机在冰下行驶150米左右,绳子也到了尽头,渔工们在冰面上使用金属探测仪寻找穿网机,打下冰眼,重新为穿网机系上绳子。
    800米大挂网要在冰面上穿20多个冰眼,渔网向前行进,渔工每打一个冰眼,就调整一次方向,保证两侧渔网向出鱼口方向行进靠拢。就这样,渔网要穿过20多个冰眼,在冰下逐渐散开1500米的捕捞范围,渐渐地向出鱼口合围。
    冰下已经布置了“天罗地网”,渔工们就拉动着大网前行,渔把头拿着小旗在出鱼口指挥,等待出鱼。大约12时左右,冰面上观看冬捕的人群开始跑向出鱼口,冬捕活动在这个时刻展现出**精彩的一幕。大量的鱼破冰而出。渔工们欢呼着庆祝着****的收获。渔把头在出鱼口挥着红绿小旗,指挥渔网前行与停止。
  把头讲述
  B
    石头口门水存冬捕活动的渔把头名叫郑继亚,今年60岁,老人精神矍铄,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已是花甲之年的他站在近零下30摄氏度的冰面上,举着两面小旗指挥着冬捕的节奏,一点不比年轻的渔工逊色。工作之闲,记者与他攀谈起来,聊起冬捕他有着说不尽的话题。
    郑继亚笑称,进入冰面捕捞现场,无论是谁,都得听他的指挥。所谓渔把头,就是要有这种运筹帷幄的自信。郑继亚告诉记者,尽管现在冬捕利用现代化的机器,但是冬捕队伍的40多名渔工依旧分工明确。在现场负责“走钩”、“扭锚”、“跑水线”、“看大绦”、“跟网”的渔工都要听他的指挥。郑继亚娴熟地说出这几个工种的名称,还笑着说,也许有的名称已经变了,但工作还是这些程序。当记者问郑继亚为何这样自信时,郑继亚充满笑容的脸上突然变得严肃起来。他认真地告诉记者,他20多岁就开始打鱼,在石头口门水库工作了20多年,年轻时每到夏天打鱼时,他有时还会在水下走一遍,对这片水域的水底和鱼群了如指掌。
    尽管天天和鱼接触,见过无数条大小形态各异的鱼类,但是有一条鱼,让郑继亚记忆深刻,他说那是他生平捕捉过的**重的一条鱼。大约在20多年前,也是在这片水域,在一次冬捕活动中,郑继亚和渔工们捕捞出一条36公斤重的“赶条鱼”。当大家看到这条体积硕大的鱼时,所有人都傻了眼。郑继亚说在那个年代,捕捞出那么重的鱼,却无人问津。无奈之下,渔工们只好将鱼带回当时的渔场,将大鱼炖了分着吃了。
    回忆这段经历时,郑继亚脸上满是自豪,他笑着说从那以后,再也没有捕过那么大的鱼,如果是现在捕到那样一条鱼可就价格不菲了。

    关于一些捕鱼中俗语的解释,郑继亚也是信手拈来。像“十网九空”这样的现象在冬捕中常常发生,任何生物都有生命规律,鱼群也一样。夏天水暖,鱼儿在水中比较分散,可到了冬天水变冷,鱼儿也开始结群行动,可能是鱼也要抱团取暖吧。冬捕时,一定要摸清鱼群的动态,要是摸不到,可能一网下去,上来不了几条鱼,可要是摸准了鱼群的动态,冬捕一网上来了数万斤鱼儿太常见了,多时一网下去,打过25万多斤鱼。每年的冬捕都在元旦前后,这是因为这个时期气温接近零下30摄氏度,冰层厚度达到半米左右,可保证冬捕作业者的安全。
    郑继亚讲,除了要有发现鱼群的本事外,渔把头还要有知晓水底情况的本领。在郑继亚25年的冬捕经历里,也曾经历过冬捕失败的事情。有一次冬捕时出了意外,渔网在水下被树根划破,捕到的鱼几乎都趁机跑了,只打上十几条来。
    虽然年已花甲,郑继亚还是继续从事捕鱼的工作。他感觉冬捕**能体现渔业的发展。让他感受**深的是,以前的冬捕队伍只有三四名渔工,而现在的一次冬捕**少也要30名渔工。作为渔把头,郑继亚**能体会带队分工的变化。提起冬捕的渔网,郑继亚更是有话要说,以前冬捕的渔网都是小挂网,每次只能捕捞到30公斤左右的鱼,但是现在使用大挂网就不一样了,“一网能收获几万公斤的鱼了。”郑继亚笑呵呵地说。
  “冬捕现在变成了有文化内涵的事情了。”郑继亚讲道,以前没有什么文化,只懂捕鱼的本事,对于冬捕文化方面的知识知道得很少。以前的冬捕就是一个渔工们的行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对冬捕有了了解,想参与观看冬捕的人群也多了起来。
  “不管捕捞出多大的鱼,多贵的价钱,都有人买。”郑继亚又想起那条36公斤的鱼被他们吃掉的事情。
   记者就这样和郑继亚聊了30分钟,这名渔把头的话匣子渐渐被打开,记者也听得津津有味,冬捕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不断有人喊他指挥****的收网工作。郑继亚虽然意犹未尽,但还是匆匆地走了。看着他佝偻的背影,记者不禁想,这名渔把头身上不知道还有多少传奇的故事呢?


版权所有  石头门水库吉ICP备09008051号-1
,